“在我看来,各位同学在这段时间除了要认真上好专业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去充分体会、认知和反思我们正在经历和见证的这个时代、这段人生、这段历史。借用武汉作家方方的一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相信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对此深有体会。时代的烙印打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可能是无声的、猝不及防的,甚至可能是非常痛苦的,‘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任世事变化,老师都希望各位能够从容应对,伴着明媚的春光,认真的过好这一段日子。
……
左老师期待着和各位在学校见面的那一天,希望那时见到的你们仍是青春洋溢的、朝气蓬勃的、意气风发的、令为师羡慕的……更多的话我们留到开学见面时再说,到时候我一定跟大家说一句,老师非常想念你们!”
这是通识教育学院左晓丽老师在疫情期间直播开学第一课的一段开场白,一些学生将左老师的开场白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配上流泪的表情。学生说,在特殊时期听到这样的西城声音,他们非常感动。
左老师是去年2月入职的,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她十分感慨。
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但角色已然从学生转变成老师。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她担任《中华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个既没有教学经验,内心还不是很强大的小女生,在面对180人的大课堂中,她只感觉下面黑压压一大片,没有办法,只能强压心中的惊恐和焦虑,有时间甚至把学生当成了空气,自顾自的讲课,讲到不熟悉的地方,还时常卡壳,“自己都能感觉到空气中的尴尬”。所幸学生们对这位“小”老师比较包容,上了两周的课后,她让学生提意见,学生的意见都很含蓄,要不就是说她温柔——她将这理解为自己讲课声音小;要不就是说希望她能更大方一点——她将这归因于自己的备课工作做得不够,因此讲课时不自信。以后每每想要偷懒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学生的这份包容,“不是他们分辨不出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他们还信任我,对我还有一份期待”。
成长——要成长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曾是她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为此,她首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每一讲课的内容,她都书写五六千字的详案,并形成讲义,力求教学语言流畅、教学过程详实,同时也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可以不断回顾教学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得失。为了增强知识储备,除了认真梳理课程教材外,她每周固定阅读相关学术著作,适当给学生传达一些学术前沿。学校的“以老带新”制度也是她提高自己的重要助力,为了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她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做起了认真的旁听生,在一次次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她真心接受老教师们的点评。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不断增强通识课的魅力是左老师心目中的另一个彼岸。在教学中,她不断摸索: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左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是公共课,班级人数众多,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她多方设法:如挑出学生能胜任的、感兴趣的内容,提前布置任务,课堂留出时间由学生演讲;讲到文字的发展演变时,让学生书写金文,深入感受古文字的魅力,还挑选了一些佳作进行课堂展示,借此督促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奋进;举行课堂知识竞赛,学生答题竞争激烈,课堂参与度高,氛围良好。在课堂教学中,她还尝试史论结合的讲授形式,如通过分析“秦始皇有没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样的问题,多方论证,刨根问底,由此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接受程度颇高。
左老师说,即便教学成长如蜗牛前行般缓慢,但坚持着就会发现改变在持续发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她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慢慢地改变着下午有课,上午就开始紧张的状态;慢慢地会在课堂上讲故事了,让枯燥的理论血肉丰满起来;慢慢地教学语言变幽默了,课堂有了笑声甚至掌声;慢慢地会听到学生说,“从你那里学到了很多”;慢慢把课堂从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变成师生教学相长的新课堂;慢慢从一种教学手段的简单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一切都是慢慢的,她慢慢努力着到达一个又一个彼岸:她撰写的通识教育新闻稿受到今日头条、绵阳日报等媒体关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获得校级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通识教育汇报表演获得一等奖;在科研方面,一年以来,她参与了《中华文化基础》校本教材建设项目,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整理工作;申请了“绵阳市2019年度新型智库课题”,并在最终的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得了市级三等奖。她知道,教研的路才刚刚开始,要达到研究型教师的彼岸,估计又是数个年头的积淀,那就慢慢的前行吧,为了彼岸!
长路漫漫,左老师始终坚信,教师越从容,学生越受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最大的工作热情将她的爱心、尽心、关心全心全意的奉献给学生!
上一条:“疫”线坚守者之七 | 用心陪伴学生正向发展 —记现代服务产业学院辅导员赵雪 下一条:“疫”线坚守者之五 | 在平凡中书写华章 在坚守中履职尽责 ——记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何林
【关闭】